上期经济学小知识,我们介绍了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。简单总结就是厂商有很多,提供的商品也完全没差别,商品价格彻底由供需所决定,这个市场进入的门槛也非常低,想参与基本随时可以进来。今天再来介绍一种和完全竞争,彻底相对立的市场类型,那就是完全垄断。

 

垄断这个词,大家都不陌生。一般指的就是一些大企业,为了获得更高利润,通过某些方式,对某个领域的商品生产、销售、以及价格,进行操控和控制。而在经济中,对于完全垄断的定义,也是比较极端的。说的是,市场中只有一个卖家厂商,供给者唯一,但消费者众多。另外商家提供的商品,也是唯一且不可替代的,消费者买不到与之性能相近的替代品。而且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非常困难,甚至几乎不可能,所以完全排除了竞争。那么可想而知,这种市场环境下,厂商就可以对其所生产的产品,随意调节价格和产量。

 

其实在早期,自由市场还没有正式成为一种制度之前,各国政府也都习惯于创造着形形色色的垄断企业。不过19世纪之后,自由企业伴随着工业革命崛起,政府的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。为了控制垄断企业对小企业的冲击,政府建立的反垄断制度。不过100多年来,这个制度到底对竞争的保护和促进起到了啥作用,经济学家也无从定论。

 

其实想打破垄断,也绝非易事。一般垄断市场会有这么几个壁垒特征,也可以算是垄断形成的原因。

 

第一,垄断企业一般都拥有规模优势。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,竞争就会产生淘汰,那么资源和生产就会慢慢向头部集中,最后集中到一定程度,就会形成垄断。垄断企业可以依靠庞大的生产规模和高产量的优势,降低单位成本,压低产品售价,在依旧产生利润的情况下,向市场提供全部供给,进而淘汰其他在此价格基础上,难以生存下去的企业。

 

第二,垄断企业通常会控制某种资源。不管是技术资源,还是自然资源都是一个道理。比如拥有了某项产品的专利权后,在专利保护的有效期内,就形成了对这种产品的垄断。还有像南非德比公司这种,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,控制了世界约85%的钻石供应,加拿大国际镍公司也对世界已知的镍矿储藏量,控制了近90%,这些企业都是通过对原料的垄断来限制竞争。

 

第三,某些垄断企业,也具有法律的庇护。基本都是依靠政府的特许经营权,比如许多国家的政府,对铁路、供电、水利等公用事业单位,都实行了完全垄断。这就使得一些企业,成为了独家经营,不受潜在加入者竞争威胁,并且形成了合法垄断的企业。

 

那么垄断到底是好是坏?

 

从理性情况来看,垄断市场其实是可以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,表现形式就是规模经济。因为形成垄断,基本也都具备了规模生产的能力,如果企业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,提高产量的同时,也会不断降低单位成本,进而降低售价,消费者也会从中得利。甚至这种情况下产量还会高于完全竞争市场。但可惜,经济学中很多问题都是有假设场景的,并没有考虑现实中人性的影响。

 

当企业形成垄断之后,既然已经没有了竞争对手,那么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,我还量产干啥呢?直接降低产量,提高商品售价不就完事。没必要再去一通折腾,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,就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去获利。更多企业通常都会选择走捷径,因为提高价格显然比量产获利更容易。所以完全垄断的第一个弊端,就是会造成生社会产效率的损失。

 

完全垄断的第二个弊端,会阻碍社会技术的进步。因为之所以要改良技术,寻求创新,不就是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么。市场竞争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命运和发展前途,所以会迫使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,提高劳动生产率,降低劳动消耗,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迅速发展。那么垄断后,不需要技术改进就能获得利润最大化,企业自然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力。甚至不排除,直接从那些,正在寻求创新突破,未来或许会给自己带来威胁的小企业里挖人才,让小企业无法冲破困境的情况。

 

完全垄断第三个弊端,自然是会对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。消费者要出高于商品实际价格的钱,去购买产品或服务。导致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,这必然会造成消费者利益的重大损失。

 

所以综合来看,垄断还是弊大于利的。当然了,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一样,都属于市场的极端类型,现实中也几乎不可能存在。大多数垄断企业总会受到政府的干预和调节,而不可能任由其垄断市场,损害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。所以现实中的市场,往往是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中间,也就是多处于另外两种类型中,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。下期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两种类型。